“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
你们常有穷人同你们在一起(玛 26:11)
(2014.02.19-20,温州“宗教慈善与社会关爱”学术研讨会)
赵建敏
宗教以其本质和传统向来对穷人心怀怜悯,常行慈善。宗教慈善在现代社会仍然大有可为。现代社会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的贫穷,同时也是精神生活的贫穷,心灵感受的贫穷,道德修养的贫穷。以基督宗教为例,她既可以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素养,也可以消解人之心灵感受的饥渴,还可以升华道德修养的品味,当然更可以给予物质生活的资助。基督宗教传统上的两类十四种慈善工作,综括了基督宗教的慈善工作,完全可以应对现代社会的诸多贫穷,因而不仅不应受到忽略,相反,却应得到强化并获得全新的阐释。
物质性的慈善工作:饥者食之,渴者饮之,裸者衣之,收留无家者,探望有病者,解救被俘者,埋葬已亡者。
精神性的慈善工作:授业,解惑,劝戒犯罪者,宽容待人,宽恕得罪者,安慰忧苦者,为生者死者祈祷。
宗教慈善和社会关爱应该在当今的物质性慈善工作方面有所作为:
饥者食之: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贫穷饥饿者不仅仍然存在,而且“大部分人类又为饥馑贫困所折磨,而文盲又多得无数。”1 现代人的饥饿既是物质贫困的饥饿,又是知识贫困的饥饿。许多人仍然生活于贫困线之下,仍然没有钱完成必要的学业,仍然为了比较像样一点儿的日常生活而挣扎着。而另一方后面,“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 非但如此,因为物质的贫困而无法获得现代相当教育者也不乏其人。显然,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技能迅增的社会发展阶段。即便那些有相当经济能力而可以获得现代教育的人,都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以及与时代发展步伐的差距。那些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舍弃接受现代教育的人,成为了现代社会中的文盲或半文盲。当然,所谓的现代新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缺少现代化的基本教育,是现代文化的盲流。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授人以鱼,更授之以渔”才是基督宗教对饥者食之的最好阐释。真实的饥饿者常常就在我们身边。身为基督徒,生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
渴者饮之:现代社会中,真正喝不上水的人的确减少了,但是水资源严重匮乏,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正令人类面临着真正缺少良好品质之水的饥渴。依据国家水利部的观点,“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3 由此统计不难看出,我们都陷入到缺水的,需要渴者饮之的状态中。显然,今日的渴者饮之,并非仅仅为渴者提供一杯水而已,相反,应该考虑到整个民族的中度缺水,乃至全人类的深度缺水的饥渴状况。渴者饮之,是要为子孙节约每一滴水,为邻里不去污染每一立方米的水,努力保护每一寸有可能流失的水土。人类已经陷入相当缺水的饥渴状态中。
裸者衣之:缺衣少穿之词貌似离我们现代社会甚为遥远。其实并非如此。按照河北青年报2012年11月的报道,距离现代化都市河北省会石家庄仅仅100公里的平山县一个村庄,一些村民们就过着缺衣少被,冬天靠土盆取暖的生活。4 其实,以现代的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裸者衣之,可以说如同隔墙助邻一样的方便。
收留无家者:且不说流落街头的乞讨者需要我们的帮助,就是那些远离家乡和亲人在大都市中的打工者们,他们拥挤在简陋的工棚里,蹲在冰冷的道路边匆匆用完已经变凉的盒饭,难道他们不是“无家者”吗?居高不下的房价,又让多少人宅在小屋里,无法过上一个正常舒适的家庭生活?宗教慈善和社会关爱理所当然不能对此视若无睹。
探望有病者:因身体的疾病和羸弱,病人需要有人去照顾。身体上的疾病使人远离正常生活和社会,病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费用,更需要人对他们的关爱和情感慰籍。社会关爱,说到底还是对人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人群的关爱。非但如此,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疾病问题,也日益严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躁狂症、各种变态症等等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这些人可能就是我们的邻里、我们的同事、我们的亲友、我们的朋友,就在我们身边。基督徒的一切诫命都包含在耶稣所说的这句话里:“应爱你的近人,如爱你自己。”(玛 19:19) “爱”应该是对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问题的最佳处方。这种“病人”需要的恰恰是基督宗教的爱。
解救被俘者:这种慈善听起来离我们的现代生活似乎更加遥不可及。但是,静而思之,今日的社会,有多少人“被俘虏”,“被奴役”呢!他们成为房奴、车奴、卡奴、孩奴,他们被非人的监禁、被毒瘾、被金钱、被虚拟经济等所俘虏,成为现代社会新的被俘者!基督宗教更需要以其慈善和关爱来解救现代形式下的“被俘者”。
埋葬已亡者:人们不仅需要尊重亡者,更需要让亡者有埋葬之地。然而,因为高价墓地、高额殡葬费用让人们大呼“死不起”时,不正是现代形式下所需要的“埋葬已亡者”吗!宗教慈善和社会关爱理应关注信教者和不信教者,用基督徒的爱帮助所有人都能“死得起”。
宗教慈善和社会关爱更应在当今的精神性慈善工作方面有所作为:
授业:这个“业”无它,而是对生命的诠释。无论如何,生命是人之根本,生命才是人之大业!基督宗教对生命有着独特的认识,因为耶稣说,“我是生命”(若 14:6)。善之大,莫过于授人以丰富的生命。现代社会,生命(生活)的质量才是人应该给予特别关爱的核心问题,才是人一生中至大无比的“大业”。 事业,功业,家业,与生命的质量相比,都算不得什么“业”,都应该以生命的质量为枢纽。丰富的生命才是基督徒应当授予人的真正的“业”。耶稣说,“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
解惑:“我们时代的人们,尤其贫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亦是基督信徒的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5 故此,消解生命中的疑惑、愁苦、焦虑、不安,也是基督徒的慈善工作。毫无疑问,现代社会的迅速而深刻的演变,在很多时候完全颠覆了过往的思想、定律、制度、生活方式,并且带给我们时代的人们喜乐与期望、愁苦与焦虑、疑惑与不安。基督徒的慈善和社会关爱更包括着牧灵关怀、临终关怀、家庭关怀、夫妇关怀、牧灵咨询等解疑释惑的精神层面的服务工作。解疑释惑的根本就是“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中作主。”(哥 3:15))
劝戒犯罪者:我们需要将罪恶与罪人区别开来。基督徒的慈善在于谴责罪恶,善待罪人。那种滥用正义之名而行报复之实的心态和行为,绝非基督徒的慈善。面对罪恶和罪人,基督徒的态度是圣保禄所言,“在爱德中持守真理。”(弗 4:15)对罪人,以爱德为先;对罪恶,以正义为要。 “我们一定要将爱德与真理相提并论,不但如圣保禄所说'在爱德中持守真理'(弗4:15),也该转过来补充说:'要在真理中实践爱德'。”6
宽容待人:基督徒的慈善还在于能宽容待人。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还不够,而应该持有更积极的心态,是“己所欲先施与人”,也就是耶稣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 6:33) 宽容是爱德的具体体现,宽容是慈善的真实表达。一个能够宽容待人的社会,才会是一个平安和谐的社会。
宽恕得罪者:伯多禄曾经以自满自足的心态问耶稣,“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 然而,耶稣的回答却是,“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玛 18:21-22) 宽恕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价值之一。正如耶稣所说,“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玛 18:35)中国传统不是也说“冤仇易解不易结”吗!宽恕让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没有宽恕的精神,人就不会有良善的心,就不会有慈善的工作。没有宽恕的精神,社会也不会是一个平安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安慰忧苦者:“人生不如意,十之有八九。”现代社会生活的压力非常大,很容易给人带来忧愁、抑郁、苦闷、烦躁、孤独。 给人以安慰,与人以爱心,才是治愈忧苦的绝佳良方。然而,能够真正而恒久地给予人安慰和爱的,是基督的福音。“福音的喜乐充满与基督相遇之人的心和生活。那些接受他救恩之赐的人,将会由罪过、忧苦、内心空虚和孤独中获得自由。”7 基督徒就是要生活出这福音的喜乐,生活出救恩所带来的自由,并把这福音的喜乐以及救恩的自由传递给他人。这就是基督徒的慈善工作和对社会的关爱。
为生者死者祈祷: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个基督徒常用的词汇“祈祷”广泛地进入到社会与媒体的通用语言中。当然,也有人出于某种目的或心理,用“祈福”来代替“祈祷”。仅就语言意义来说,当人们处于如此惨苦的灾难中的时候,使用意为祈求祝福、祈求幸福的“祈福”一词时,显然有些南辕北辙,不说是对深受灾难之人的一种无意识的讽刺,至少是一种不伦不类的言辞。“祈祷”一词则大有不同。它意指我们对他人的精神性关爱、意指我们同他人的精神性共融、意指我们与他人的精神性同在。换言之,“祈祷”一词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他人的慈善爱心、是我们对他人战胜困难的坚强支持,是我们对他人所怀有的坚定信心。在此意义上,祈祷成为我们的精神性慈善工作之一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实实在在的精神性关爱。
显然,面对现代社会,基督宗教的慈善事工,不但不应弱化,相反,应该得到加强。随着现代社会中通讯、物流、交通的迅速与便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相对地大大缩短了,人们所能有的视野和看到的贫穷者较之从前更加广泛和清晰了。相应地,现代社会中基督徒照顾穷人的责任也相应地加大了。
1梵二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no.4。
2http://news.sohu.com/20100608/n272636720.shtml。中国网新闻,2010年6月8日。
3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x5YKc8FhLHR9kxsPtaK5S6nHSvMxgIro7rIKXnH_rPfdwqXuahBPD1522xJvBlTmR78QEC7AcJInnq2Jir4UJK
4http://hebei.sina.com.cn/news/sjz/2012-11-27/100118810.html
5梵二会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no.1。
6本笃十六世,《在真理中实践爱德》(Caritas in veritate)通谕,no.2, 2009.06.29。
7“The joy of the gospel fills the hearts and lives of all who encounter Jesus. Those who accept his offer of salvation are set free from sin, sorrow, inner emptiness and loneliness.” Pope Francis, Apostolic Exhortation, Evangelii gaudium, no.1, 24 November, 2013. (中文为译者翻译)
(摘自《赵建敏的博客》)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天主教”、“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