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弥撒讲道(乙年天主之母节)
天主之母
主内的兄弟姊妹:
我们今天庆祝童贞玛利亚天主之母节,让我们一起从「天主之母」的角度观看圣母,反省圣母对我们 作为基督徒的意义。圣母是耶稣基督的母亲,是天主的母亲。从最基本的意义上看,每位母亲都需要把她的孩子生下来,母亲不能永远把孩子怀在自己的胎中。时期 一满,母亲就得让她的孩子诞生,否则母子两人都要丧命。圣母成了天主之母,她就必须把天主生下来。每个母亲生孩子都难,为圣母来说却有双重的难:生下孩子 本身就很难;生下天主则难上加难。我不需要在这里讲生孩子的难,因为你们,尤其是作母亲的,要比我更清楚。我在这里要谈谈生天主的难。
圣 母怀孕天主子时,她与天主完全结合为一。那是一种最全面也是最实在的结合,没有其它的结合能与之相比。现在,要圣母生下这位天主,就等于要圣母将天主交出 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圣母与天主相隔离。我们每个人都设法与天主亲密接近,因为与天主亲近让我们享受天主的甜美,但是我们现在却要圣母与她最亲近的天主隔 离。为圣母来说,这确实是她生命中最难的割舍。有不少母亲患上产后忧郁症,但她们都还只是在生孩子的层面;圣母却是在生天主的层面。从相对的类比上,我们 因此可以理解圣母生天主是多么多么地难呀!
圣母是满被恩宠者。在圣母生产天主时,我们看到了恩宠的另一个面貌。当圣母初怀天主时,那是一 个不得不欢呼的恩宠,因此圣母说:「我的灵魂颂扬上主,我的心神欢跃于天主,我的救主,因为祂垂顾了祂婢女的卑微,今后万世万代都要称我有福」(路一 46-47)。但是,当圣母生下天主时,那却是一个静默的恩宠:「玛利亚把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路二19)。欢呼的恩宠与静默的恩宠,虽 然同是天主的恩宠,但它们之间却有深度的差异。圣母欢呼,因为她看到了天主的救援;圣母静默,因为她看到了天主救援的方式。前者,圣母还停留在以色列威能 的默西亚观,仍旧期待神勇战士、威武君王的默西亚;后者,圣母则要参与耶稣基督以天主痛苦仆人的身份完成的救援。圣母从牧人们看见躺卧在马槽的耶稣的惊讶 中,明白了天主救援的方式并不是「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从高座上推下权势者」(路一51-52),而是「成为使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和复起的反对的记号」 (路二34)。
圣母的静默也是表示圣母认同天主救援的方式。那是一种恩宠的静默,但也是一种痛苦的静默。圣母生下天主,将天主交出来给了 世界。现在世界拥有了天主,而圣母却必须忍痛看着世界拒绝她所深爱的天主,看着世界如何排斥祂、折磨祂、侮辱祂、把祂钉在十字架上,还要用长枪刺透祂。这 位天主之母,现在成了痛苦之母,她也同样被「利剑刺透心灵」(路二35)。圣母要在痛苦中,看见和经验天主的光荣;换句话说,圣母现在也要因耶稣基督而成 为「许多人跌倒和复起的反对的记号」(路二34),而事实也确是如此,有许多人反对圣母:不相信耶稣基督的人反对圣母,甚至连许多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也反对 圣母!
以上是我们从今天的路加福音中看见的圣母,她作为天主之母的恩宠和痛苦。现在,我们继续从今天取自户籍纪的读经一和取自迦拉达书的读经二,看看圣母在天主救赎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看看圣母如何行使天主之母的职责。
取 自户籍纪的读经一叙述司祭的祝福:一方面,它说明司祭的祝福带有实质的功效,天主必会降福司祭所祝福的人;另一方面,它也说明了司祭的角色是天主与人的中 介,天主要透过司祭降福祂的子民。教会在天主之母节选用这篇读经,为的是要我们看见圣母在天主救赎工程中作为司祭和中介的角色。圣母在教会中有实际司祭的 角色,因此教会从不间断地祈求圣母的代祷,并且深信圣母的代祷确实有效:「天主圣母玛利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教会也强调圣母 是教会的中保,称圣母为诸圣宠的中保。这不只是教会对圣母玛利亚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对圣母实际参与天主救赎工程的肯定,因为当圣母玛利亚将天主耶稣生下 来并交给了世界时,她同一个时候就成了耶稣基督和世界万民的母亲。母亲永远是母亲;妈妈就是妈妈。母亲的职责没有一天中断,也没有中断的一天。无论从耶稣 基督的人性或神性的观点看,教会一直都向我们强调:相信耶稣基督,就必须敬重圣母。
取自迦拉达书的读经二则要我们注意,天主是以「女人所 生」的方式来到我们中间,使我们每一个由「女人所生」的人成为天主的儿女。并且,为了证明这确实是天主的意愿,天主派遣了圣神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要 我们与生于圣母的耶稣一同称呼天主为我们的「阿爸,父亲!」天主同时也要我们以儿女的身份承受祂的恩宠。
「由女人所生」这一个说法,在圣 经学界激烈讨论的结果,通常是指在具体历史中生活的人,这说明耶稣基督是真人。然而,这样的解释只能恰当地用在我们所有「女人所生」的人而言,可是因为我 们「每个人都是女人所生的」乃是众所周知、也是最普通的常识,所以我们从来也不刻意地提起这个事实。因此,当迦拉达书特别指出耶稣基督是由「女人所生」 时,这就不能仅仅从耶稣是真人的层面理解了;这个特别的说法是为了要衬托出这位生了耶稣基督的「女人」的特殊身份和她作为天主之母的职责。就如迦拉达书本 身给我们的说明,圣母作为天主之母的职责包括了「使我们得以成为天主的儿女」(迦四5)。
圣母的母亲职责是长久的职责,圣母在世时以她痛 苦和静默的恩宠,作为耶稣基督和我们的母亲,她也会继续不断地看护我们还在世生活的人,不断地祝福我们,并为我们求得天主的恩宠。因此,让我们努力成为圣 母的好儿女,也让我们以爱心孝顺她和敬重她,因为她永远是天主的母亲,她也永远是我们的好母亲。 阿们。
~ 张德福神父 ~
薛恩博枢机 着 丁颖达教授 译
默想:
在一月一日的早上,福音将我们再次带回马槽,要我们重新体验圣诞的喜乐。今天的有些庆祝活动看起来令人陶醉;另外一些庆典真的就叫人酒醉。新年除夕常常这样庆祝。牧人的喜乐则不一样,是比较宁静的那一种。谁想重温这节庆的喜乐,有必要再次揣度那份惊喜:牧人们的、以及听到牧人讲述的人的惊喜。
在马槽附近的牧人到底讲述了甚么呢?他们获悉一条惊天动地的保证:「今天在达味城中,为你们诞生了一位救世者,他是主默西亚。」听到这条讯息的人必须熟谙犹太传统,方能懂得其中的蕴含。以色列民族代代相传,盼望上主早晚会派来默西亚,祂将荡涤一切的不公义,免除所有的灾祸。有朝一日,凡事都将归正;有朝一日,上主要拭去每个人的泪水;有朝一日,穷人能如释重负地喘口气,因为上主要亲手松绑压在他们肩头的轭。
人们在白冷郊外田间一听到天使向牧人所报的喜讯,就顿时感受到那种无与伦比的喜悦。因为一个久远的梦、一个博大的盼望总算实现了:救主默西亚来了!
牧人们得到的记号说实在很出奇:「你们将要看见一个婴儿,裹着襁褓,躺在马槽里。」那时代跟这时代一样,到处有穷人家的孩子,多得无以计数。这样的记号何以如此不同寻常呢?难道强有力的救世主果真长得像这孩子,可怜地躺在那里,把食槽当床?
惊奇的是,也应该算成是穷人阶级的牧人们,完全没有大惊小怪。他们在一处马厩里找到了圣婴、以及玛利亚和若瑟,就相信了他们所被告知的有关圣婴的一切。孩子的清寒相没有让他们心起疑窦,反而让他们深信天主在这里悄然无声地行事,全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任何有着牧人胸怀的人,就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体查天主的眷顾,就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感受天主爱的喜乐。
我们读到,玛利亚把这一切事默存心中,反复思想。我们没有读到她四处去张扬这些事。玛利亚的态度与众不同,她没有用言辞,而是用心去体会这一切,并牢牢地留在记忆中。她也惊讶于牧人的报告,因为那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她得悉的有关圣婴的预言。对玛利亚来说,这记号在她未来的岁月里会管用,因为后来三十年的漫长日子里,耶稣长大,在纳匝肋从事犹太人极为寻常的木匠劳工活,似乎所有有关圣婴的预言都不灵验了。
两个了不起的例子:牧人们的深信不疑,玛利亚的反复思索。任何效法他们态度的人,就能在甚至最不起眼的日常生活里捕捉到天主的踪影。白冷的牧人们,凭着他们对天主的真心信赖,给了我们惊喜,也给了我们帮助,其实我们四周不天天有着牧人们相伴左右吗?
张春申神父 着 (路二16~21)
每年圣诞节后第八日,新年元旦,教会庆祝天主之母节。按照今天福音记载,也是犹太民族法律所规定的,孩子诞生第八天,接受了割礼,取名叫耶稣。从此圣母马利亚,在圣经(尤其是若望福音)中,被称为耶稣的母亲。教会自第二世纪以来,根据对耶稣天主子的信仰,尊称圣母为天主之母。所以今天的庆节,虽然是圣母的庆节,但也深深与「天主圣三」和「圣子降生成人」二个奥迹密切相连。另一方面,自教会历史而论,还有一些值得我们简单说明的事迹,就让我们在今天这节日中,综合地解释一下。
的确,圣经中从来没有称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只称她为耶稣的母亲。不过新约中,耶稣基督的许多名号之一便是天主子。特别在若望福音中,耶稣经常自称为子,而且经常亲密地叫天主为父;祂说祂与父原是一体。也是在若望福音中,耶稣在思念,在行动,在所有一切事件上,如此遵照天父的旨意,真正显出祂是圣父的唯一之子。天主圣父在祂的子,耶稣基督内,完成救援工程,实现了自己创世赎世的计划,所以较后的初期教会,直接尊称耶稣为天主,这在新约中已经可以见到。其实这便是后代教会信仰中有关三位一体道理—父、子、神是一个天主;以及两性一体道理:耶稣是真人亦是真天主。既然新约称耶稣为天主子、天主,那么第二世纪的教会在对圣母玛利亚的敬礼中,开始恭敬耶稣的母亲为天主之母,只是引申了圣经的信仰而已。
不过自教会历史而论,很早就有人开始,或者根据犹太宗教的神学,或者根据希腊的哲学,想对「天主圣三」和「圣子降生成人」二个奥迹加以解释,甚至产生与圣经信仰和教会训导不合的异端。第三、四世纪时,东方君士坦丁堡主教宗奈斯多略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简单地说,他既不承认耶稣是天主子、天主;也不接受圣子降生成人。因此他公开声明圣母玛利亚不应称为天主之母;当然啦!假使耶稣不是天主子、天主,耶稣的母亲就不能称为天主之母。但是奈斯多略的解释与教会第二世纪以来坚信的道理不合,导致当时有名的亚历山大里亚宗主教圣济利禄竭力反对他。结果教会在公元431年召开厄弗所大公会议,隆重宣布耶稣天主子的信仰道理,同时热烈地庆祝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所以天主之母的尊称在信仰方面是同天主耶稣基督密不可分的;虽然圣经没有这样的称呼,可是教会很早就根据自己的信仰,这样恭敬圣母玛利亚了。由于历史上这番周折,今天东方教会更是重视天主之母的尊称。
但是自从十六世纪,西方基督宗教自身分裂之后,今天不少的基督宗教派别,也不接受圣母为天主之母的称呼。我们天主教方面,不论东方或西方,始终恭敬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当然教会深知无始无终全能的天主是没有母亲的,只是因为祂深爱人类,降生成人,于是祂有了人间的母亲。所以圣母玛利亚被称为天主之母,是与耶稣基督的降生成人奥迹分不开的。至于为圣母玛利亚而论,天主之母的身分也是一个恩宠,是她所有恩宠的根源。
2012年1月1日 天主之母圣玛利亚节
(圣诞庆期第八日)
读经一(我必祝福皈依我的人。)
恭读户籍纪 6:22-27
上主训示梅瑟说:「你告诉亚郎和他的儿子说:你们应这样祝福以色列子民说:『愿上主祝福你,保护你;愿上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上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这样,他们将以色列子民归我名下,我必祝福他们。」
释义
这是一首精炼而美丽的祷文,是对亚郎的祝福。可能是圣经中最古老的诗歌之一,内容分为三级,一级比一级高超,它表达了天主是一切祝福的源头。「平安」的希伯来文含意远比「没有战争」来得丰富。它有幸福、健康、富足、得拯救等意思,总之它是天主给祂子民一切赏赐的总和。
读经二(天主派遣他的儿子来,生于女人。)
恭读圣保禄宗徒致迦拉达人书 4:4-7
因着耶稣成为承继人
弟兄们:时期一满,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来,生于女人,生于法律之下,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赎出来,使我们获得义子的地位。为证实你们的确是天主的子女,天主派遣了自己儿子的圣神,到我们内心喊说:「阿爸,父啊!」所以你已不再是奴隶,而是儿子了;如果是儿子,赖天主的恩宠,也成了承继人。
释义
保禄第二次传教时,在迦拉达地区建立基督徒团体。当他离开后,有其它传教士由耶路撒冷而来,宣讲内容却相反于保禄,他们强调要遵守梅瑟法律才可得救。保禄为此于书信中再次强调我们的得救,是借着天主所完成,而非借着自己所完成的事业。他再次解释福音,要求信友跟随耶稣,追求真正基督徒自由的生活。
今天的经文,保禄强调耶稣基督是天主子的身分,祂生于女人,因此分享了人性,为此人也分享了祂的天主性。当人的生命被提到天主生命的层次,人生的方向就指向天主,回归天主,分享祂永远的光荣。当圣神来到,人真诚的对天父喊出:「阿爸,父啊」,基督徒成了天主的子女、成了承继人,脱离奴隶的身分,脱离束缚,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路2:16-21
玛利亚却把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
那时候,牧人们急忙去了,找到了玛利亚和若瑟,并那躺在马槽中的婴儿。他们看见以后,就把天使对他们论这小孩所说的事,传扬开了,凡听见的人都惊讶牧人向他们所说的事。玛利亚却把这一切事默存在自己心中,反复思想。牧人们为了他们所听见和看见的一切,正如天使向他们说的一样,就光荣赞美天主回去了。满了八天,孩子应受割损,遂给他起名叫耶稣,这是他降孕母胎前,由天使所起的。
圣诞八日庆期
在二十世纪礼仪改革之后,教会除了复活节外也为庆祝圣诞节保留了一个「八日庆期」(Octav),也就是一个礼仪性的庆典周。这是最明显的记号,说明这个节日的价值与重要性。
天主之母节的来源
由于圣诞节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因此八日庆期的结束刚好和一般民俗的新年刚好重叠在一起。教会在这一天庆祝「天主之母节」,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普世在一月一日庆祝新年开始的由来,得回溯到罗马帝国时代。耶稣前46年,当时的罗马皇帝Gajus Julius Caesar下令更动年历的方式,将一年的开始由三月(Mars)一日改为一月(Janus)一日庆祝。罗马帝国在一年的开始,以极度奢华的方式庆祝「双面神Janus」,初期教会时代,各地方的教会为了避免教友们被这种迷信庆典迷惑,特别在这一天举行补赎感恩里并呼吁守斋。罗马的教会当然也面对相同的宗教信仰上的挑战,然而他们却采用了另一种对策,订定一月一日举行一个玛利亚庆节,纪念天主之母。这个传统在历史中一直被延续下来,教会于1969公布的礼典也回归到这个传统:「在一月一日,圣诞庆期的第八日是天主之母玛利亚的节日,同时也纪念给耶稣取名字。」
经文脉络
在每年的「天主之母节」感恩礼中,教会都邀请信友们一起聆听路二16-21,内容仍属于「圣诞叙述」的一部份。福音作者在路二1-15先叙述了耶稣诞生、以及天使将喜讯报告给牧羊人的故事,接着便报导牧羊人前来朝拜刚诞生的耶稣婴孩,以及玛利亚将所发生之事牢记在心中,反复思想,同时也提到耶稣的割损与命名的事件。
牧羊人的反应
路加生动地叙述天使显现给牧羊人,并且报告耶稣诞生的讯息之后,立刻就改采直接语气的方式,报导牧羊人的决定:「我们且往白冷去,看看上主告诉我们所发生的事。」(二15)这些牧羊人立刻采取的行动,希望自行验证一下天使的「报导」的真实性。由于他们证实了天使的讯息,便立刻将这个好消息传报给大众:首先是玛利亚和若瑟,此外也包括白冷城其它的居民(二16-17),当然也包含路加福音的读者。牧羊人因此而成为天主喜讯第一批的宣讲者。
玛利亚的反应
玛利亚表现的态度和其它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所有「听见的人都惊讶牧羊人向他们所说的事」;唯独「玛利亚却把一切牢记心中,反复思想。」(二19)玛利亚在此被表达一个特殊的象征,教导人们一种如何最积极的态度,与如何处理所见所闻:充满生命力地回忆信仰内容,在这个信仰的反省中,玛利亚了解自己所看与所听到的一切。
玛利亚是一切基督徒(读者)的最佳榜样,她就是撒种比喻中所提到的:「那撒在好地里的种子,是指那些以善良和诚实的心倾听的人,他们把这些话保存起来,以坚忍结出果实。」(参阅:路八15)
欢乐的结局
最后,路加非常刻意地报导:牧羊人由于亲眼看见,天使报导给他们的讯息全都得到证实,「就光荣赞美天主回去了。」(20)路加常以类似的语句结束一段叙述(参阅:路七16;二四53),这些文字有如一个合唱团齐声唱出欢乐的结局般,整个气氛更是邀请读者加入这个合唱,一起赞美颂扬天主。
综合反省
这段「圣诞福音」不仅叙述耶稣的诞生来自于天主的行动,更透过报导牧羊人和玛利亚的态度,生动而清楚地教导基督徒面对天主的行动所应有的反应。牧羊人听见天使报讯时,所响应的并非卑躬屈节,更不是盲目的服从,而是主动响应的信仰态度,前去探询所听到的一切。玛利亚的一生更是表现了相同的积极态度,她就如亚巴郎,成为信仰的表率,她的服从态度表现在双重意义之下:「了解」并「生活出」她的信仰。玛利亚的重要性,并非是因为生下耶稣,成为「天主之母」而已,而更是她「信了由上主传于她的话必要完成」(路一45)。
释义
在「圣诞八日庆期」的第八天,也就是新年的开始,教会庆祝「天主之母节」,玛利亚所生的婴孩,也在这一天按照犹太礼俗得到他的名字 ─ 耶稣。
耶稣降生成人,完全按照旧约的制度与习俗。他将自己置于法律之下,按着礼规接受割损,并且被取名为「耶稣」。希伯来文耶稣的意义就是「上主拯救」,因此,这个名字说明他将成为「世界的救主」;玛一21清楚地解释:「他(耶稣)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们的罪恶中拯救出来。」
分享
教会在每年元旦庆祝世界和平日及天主之母节。今天福音说:“凡听见牧羊人诉说有关婴孩耶稣的事,都感到惊讶,玛利亚却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反复思索”。玛利亚面对新的现实,镇静地收敛自己,聆听内心深处天主的声音。希望对婴孩耶稣的奥迹有新的领悟及调整“新”态。灵修作家卢云(Henri J. M. Nouwen)说,深沉的默想能引出很强的生命力,让人焕然一新。当我们面对难缠的生活现实或和平难题时,愿天主之母陪伴我们深沉默想,活出信仰“新”的幅度。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天主教”、“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