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婚姻圣事中的爱情
婚姻是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圣事也是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基督徒的婚姻、家庭生活常常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困难。如何使婚姻的基础——爱情更加稳固,让基督徒的婚姻家庭生活更加的和谐、完美?我们是否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一些对我们有益的观念、见解呢?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好多描述婚姻的成语、典故,而这些也反映了古人对于婚姻、家庭的理解:
1、相敬如宾。源于“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重,像对待宾客一样。相敬是一种平等待人的体现,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把他人与自己等同起来,只有这样,男女双方才在同一平台上,有了真诚交往的基础。而这个成语常用在对新婚夫妇的祝愿上,由此可见,夫妻双方的互相尊重是他们共同承担婚姻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双方互相把对方当做物件一样处理,他们能承担共同生活的责任吗?这也与我们教会的教导并不矛盾,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成的,这不仅表达了男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蕴含着男女平等的思想。
2、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只有在夫妻双方互相敬重的基础上,才会在生活中注意对方的爱好、需要以及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两颗心慢慢的彼此靠近、彼此接纳,家庭生活日益融洽,即是一个双方互相相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以求达到心心相印。相敬是相知的前提条件。
好多家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就是在这出现了问题,不去理解对方的需要,只以自己认为对方需要的给予对方,让两颗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会因诸多的小问题堆积而爆发,造成家庭破裂的局面。这也是非常难做到的一点,我们往往会忽略家人的需要和感受,一天的劳累,回家只想享受家人的理解和温暖,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往往在不经意间,把家人伤的很深、很深。
基督徒的爱德的具体实现,首先表达在自己的家人身上,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爱护,他会去爱护别人吗?更别说爱无形可见的天主了,
3、相濡以沫。源于“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即两人的互助。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各种挑战与困难,此时,我们需要别人的关心与爱护,尤其是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双方在不断的彼此相知,好能敏感的体验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需求,在他或她有需要之时,你能付恰当的给予他所需要的帮助?而爱情在这种互相的帮助中不断地升华,两人的关系也日益紧密,以结为一体。而这生活除了在婚礼时所宣发的婚礼誓愿:“…许诺从今以后,无论环境顺逆,健康疾病我将永远爱慕尊重你,终生不渝…”,是基督徒婚姻所应生活出来的。相助是相知所结出的第一颗果实。
如果在相知这儿出现问题,相助就会变成一种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取得什么效果,因为你给她的并不是他或她所想要和希望得到的。如果在相敬哪儿出现了问题,你的帮助只会变成一堆堆人情的债务,你以债权人的姿态高高在上,使你的付出成为一种变相的施舍,成为压在他或她心中的一座大山,成为他痛苦的根由时,你觉得这个家庭会怎样?会是幸福美满的吗?如果,明知对方的需要而袖手旁观,任他苦甚天,我自壁上观,对方会是什么感受?你们之间还有情感的基础吗?
4、相思。对于相思,成语很多,如牵肠挂肚、红豆相思、辗转思念等等。夫妻在生活中,通过相助,彼此认识到对方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性,两人以结为一体了,彼此在对方心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一旦分离,就会产生思念、挂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正表露出这种情思。工作之余,彼此之间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也是一种表达方式。这是相知所结出的第二颗果实。
5、相悦。画眉张敞是其中的典范。(敞)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相悦是相思的升华,既深切体验到分离的思念,故特别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互相的悦乐,女为悦己者容。夫妻之间一片和谐、融洽,这种浓浓的爱情必然会使子女们自小就对婚姻有着正确的认知与体验,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极为有益。常语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就是子女的启蒙教师。这是相知结出的第三颗果实。
6、是对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连子之袂,与子白眉”的实现。两人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源于“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佛经”或者“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即: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来,就可以互相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已完全是一个爱的标记,而婚姻的圣事性也在这里完美的表达出来:他们的婚姻已成为基督与教会的夫妻之爱的标记,是以忠实的夫妻之爱,替基督以其圣死及复活所昭示给世人的圣爱奥迹作证。
这是个人的一点小的反省,有不对之处,敬请指出。
· 高 通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北京天主教”、“本站讯”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本教区所有。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教区或本网站)”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凡教区、堂区或个人投稿,版权虽属本网,但文责由投稿者自负。